本報訊(《神州學人》雜志記者 惠娟 楊宇)圍繞青年科技人才成長成才道路上面臨的安身、安心、安業“三大盼”問題,全國政協委員、中國科協副主席、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,全國人大代表、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馮丹,人社部中國人才研究會副會長、全球化智庫創始人兼理事長王輝耀,于3月2日做客中國教育報刊社“兩會E政錄”融媒體訪談,展開深入討論。
“青年人才是未來領軍人才、戰略人才的重要后備力量,因此,為包括青年人才在內的廣大人才‘減負松綁’尤為重要和緊迫。”對此,袁亞湘呼吁,要更加重視和關愛青年科技人才,遵循人才成長和科研工作規律,為他們提供一定的待遇保證,在學術上給予充分自由,讓他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思考和研究。“不同學科、不同領域、不同階段的青年人才,其成長特點不盡相同,不應‘一刀切’,要進一步改革人才評價體系,賦予用人主體更多自主權,充分調動青年人才的潛力和活力。”
馮丹認為,對自身的高要求、同行間的競爭壓力、社會環境等,都是導致青年人才無法靜下心來投身科研與教學的因素。只有在物質條件方面解決后顧之憂,使其“安身”,避免量化考核過雜等因素造成片面追求短期效益,使其“安心”,才能讓青年人才真正將精力用在該用的地方,實現“安業”。“科學研究需要創新,越是難度大、周期長、失敗風險高的創新嘗試往往越需要年輕人的敢拼和沖勁,也就越需要周圍環境為其提供長期、穩定的支持。”
王輝耀表示,青年人才是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核心動力。當前,世界主要國家都推出了適合自己國情的青年人才引育和儲備計劃,也在充分利用本國優勢吸納優秀人才。當前我國青年人才面臨的困難和壓力,一方面是年輕一代遇到的共性問題,另一方面是個人現實需求和“刻板印象”造成人才流向結構性失調,進而加劇了競爭。為解決這些問題,青年人才自身需要轉變觀念,更需要各地方和各用人單位在引才機制、考核晉升機制等方面的合理化與公平性上下功夫,切實體現對青年人才的關心與尊重。
下一篇:以“人才引擎”驅動高質量發展